然也要为你们认真筹谋。”
“曼宁明白,心里会记住太太的恩情。”曼宁眼中隐约有了些泪意。
“要谢我还不如谢你五妹。是她出的主意。”太太笑道,“如今你先别急着谢,先与你哥哥商量是正经。”
【作者有话说】
来啦!明晚见[比心]
曼宁原本想托二门外小厮去给大哥捎话,又想想好多话不方便告知他人,便请了太□□典,求去书院探望大哥。
太太都做到这份上了,当然不可能拦着她,索性送佛送到西,叫了外头车夫套车,送大娘子去书院探望哥哥。
因着一人不便行事,就多带了顾一昭作陪,太太又吩咐了郑妈妈儿子郑铁头带两个小厮护卫。
等到了书院附近,铁头将车停到一处茶楼处,服侍两位小姐上了茶楼,这才又叫一位小厮去请少爷过来。
大哥来了,满脸焦急,想必是当家里出了什么事。
待见到曼t宁,还没顾上招呼先赶紧上下打量她,看着她浑身是否有伤。
曼宁哭笑不得,感觉答:“大哥,我来找你是为了旁的事。”
说罢便小心将这门婚事说出来。
顾温弘讶然,随后恍然大悟:“怪……怪不得……褚通判家三少爷与我交好。”
原来通判家三少爷也在这个书院读书,两人父亲官职相仿,都离了苏州城在附近州县的书院读书,彼此又都是温和性格,所以格外相投。
“他妹妹……上个月随韩夫人一起来书院送吃食。”
大姐“啊”一声,随后捂嘴轻笑:“倒让我白担心了!”
顾一昭也听明白了:想必是褚三少爷日常与顾温弘交好,熟悉他的秉性、性格,所以在家里准备给小妹提亲时提了一嘴。
韩夫人疼爱这个庶女,就带着女儿亲自去书院考察了一番顾温弘。
从储家暗示提亲的结果看,考察是很满意的,只不过顾一昭还要八卦下考察过程:“当时大哥是如何见到褚家小妹的?难道褚夫人也在旁边?两人可有说话?”
她一连串的问题顿时让顾温弘涨红了脸,他磕磕巴巴,半天才答:“褚夫人……带……带着褚娘子,说家里做了绿豆糕,给三少爷捎来,因着还有些衣物杂用品,三少爷请我一起搬运,我就随他一起去了书院门口,一直低头搬东西,倒是褚夫人叫小厮给我递了一杯茶,问了我许多问题。只与褚娘子匆匆见了个礼。”
这家书院管得严,不许弟子们带书童进去,凡事都要亲力亲为,不论皇亲贵胄还是书香高门,都不例外。
顾一昭和曼宁两人相视一笑,看这情形褚家也事先对大哥进行了考察,而且既然褚夫人当着褚小娘子的面对答一番,说明她们知道了大哥口吃的毛病。
曼宁就问:“大哥的意思呢?太太说老爷必会写文问舅舅,可担心老爷所图与我们不同,就叫我们也给舅舅写封信。”
顾温弘正色:“要,谢谢,谢谢母亲。”。
顾一昭就侧过身主动提出:“我去外头看看风景。”,好方便两人私下里商量。
这座茶楼有延伸出去的阳台,顾一昭踱步出去,扶在栏杆上好奇打量:这条街靠着书院,却没有想象中的静谧文气,而尽是食肆酒楼、茶楼,格外繁华热闹。想起前世许多大学旁边的美食一条街,顾一昭想:大概古今中外“一方学生养一方美食街”都是一条真理。
正四下张望,却撞上熟悉的目光,是赵飞鸾。
他看了顾一昭一眼,又看了一眼,似乎不敢相信顾一昭出现在这里,顾一昭就大大方方冲他挥挥手。
眼见着赵飞鸾走到茶楼下面,认出了楼下守着的顾家小厮,才抬头冲顾一昭挥挥手,也笑笑致意。
不过他可能觉得不便,也未上楼再问候。
顾一昭又看了一会街景,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,这才进去。
大哥已经跟大姐商量完了,两人都面露喜色,看来是同意这门婚事。
大姐就告辞:“我们出来许久,也该回去了。”
大哥将她俩送下楼,一边念叨:“可要在这里吃点饭菜走?附近鸿宾楼有道秘制猪骨很有名,书院里的学子们回家探亲都要带这个菜。”
曼宁摇摇头:“外头的东西多脏啊,来路不正,不吃不吃。”
顾一昭颇有些遗憾,不过想到这里是古代,商贩后厨没有保证,全凭良心,所以觉得大姐的决策很对。
大哥表示理解:“也罢,回头我休沐时买几份给后厨,叫她们琢磨些家常做一份尝尝。”
他扶两位妹妹上马车,却被人叫住:“顾大郎!”
三人回头,见是个书生打扮的少年郎,跟大哥年纪相仿,看着倒也是文质彬彬模样,显然是大哥朋友。
顾温弘磕磕巴巴介绍:“这是我同窗李宾,是盐运使李大人的儿子。新近才随着父亲迁官到书院读书。”
盐运使?
顾一昭很有兴趣,这不就是那位傲慢夫人的儿子
好版主